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:“美是到处都有的。对于大家的眼睛,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。”普通高中历史课标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明确指出:“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、善待生命、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,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。”历史课中之美就绚丽多姿,令人陶醉,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美、探求美。 历史课中让学生感受文明演进的美。走进中国历史,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,奴隶制逐渐瓦解在战火纷飞中,人类历史逐渐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――封建社会,在每一次战争之后看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,引导学生感受人类的伟大,创造文明的魅力和美丽。在世界历史上,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,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真正意义的科技革命,将人类又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,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发明计算机、原子弹试制成功等等以至于发展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……美,无处不在。 历史课中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美。古典诗词、现代文学、雕刻绘画、音乐舞蹈将你带进艺术的殿堂,去体验、去分享。那里有李白的浪漫,杜甫的悲愤,达??芬奇《蒙娜丽莎》的恬静,米开朗琪罗《大卫》的健美和力量,敦煌莫高窟的飞天,辛弃疾的“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!”在学习学问史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文史不分家,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,又陶冶学生的情操……美,尽收眼底。 历史课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灵美。孔子的“仁者即为爱人”的儒家思想,文天祥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博大胸怀,诸葛亮的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的敬业精神,孙中山的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”的谆谆教诲,毛爷爷的“数风流人物还看善今朝”的磅礴气势……美,净化人的心灵。 历史课中让学生感受得自然风光的美。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边塞风光,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深情厚意,“药圃茶园为产业,野麋林鹤是交游”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,丝绸之路驼铃的叮当作响……美,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。 当然,历史课中也有丑陋的人和事,秦桧的趋炎附势,袁世凯的卖国求荣,宦官祸国,外戚专权,帝国主义者为一己之利到处扩张,杀人如麻……正是历史课中让学生体验到了美,探求到了美,才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,才能端正学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陶冶情操。 因此,在新一轮课改中,历史教师为了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“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”的教学目标,必须在课堂中循循善诱,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,让历史课枯躁不在,让美无处不在!
注:本文发表于山东省级期刊《当代教育研究》2005年第11期
|
上一篇文章: |
下一篇文章: |
|
|
| |
|
推荐资讯 |
|
|
|
热门资讯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