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举一反三”出自《论语-述而》。 有一天,“至圣先师”孔子对他的学生说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思是说,我举出一个墙角,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,如果不能的话,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。后来,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“举一反三”这个成语,意思是说,学一件东西,可以灵活的思考,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,并不是就指三件事!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,教师常常要结合例题、事例、问题等,巩固当前学习的常识,培养学科能力。 吃饱是生活,吃好是学问,厨师的厨艺很关键,老师就像一位厨师,原材料就是老师上课常识的核心,鱼翅胜过粉丝,好东西首先要做好,吃的是品位,色香味营养俱佳,老师应会适时添油加醋。老师如果把鱼刺做成了粉丝味道与模样,那么学生也就把鱼刺当成粉丝吃了。如果老板花了鱼翅的钱请客,客人却不知道吃得是珍贵的鱼翅,当成是粉丝给吃了,那是老板最惨的、最郁闷的事情了。 在实际教学中,教师的选题、讲题差异较大,教师原始的出发点不同,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效果。 这里“举一”的知识最大,笔者抛砖引玉,略作如下阐述。
一、差异性 老师经常说“我的课堂我做主”,教师授课决定课堂的质量,教学的出发点最为重要。千人千面,各有千秋,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有所依据。有的教师侧重于增加习题量的训练,展示更多的类型,想给“渔”,而学生得到的却是“鱼”,学生陷入教师引导下的“题海”中;而有的教师会精心选题,认真引领学生审题、分析条件、解决的问题,通过背景的详细分析,明确思路,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,尝试引领学生自己通过所学的常识解决新的问题,教师教的是方法,给学生的是能“渔“到“鱼”的方法。
二、过程性 重在教师的精心备课、挖掘细节,重在教师自身领悟能力。其实上课效果的优劣在备课中就决定了,备课状态决定教学状态,“有什么样的老师,就有什么样的学生”也是适用的。 想在课堂上充分实现“举一反三”,必须从备课环节入手。“举”什么?如何“举”?怎么“举”? “反”什么?怎么“反”?都要在课前去完成设计。 第一印象最重要最深刻,教学更是如此,因为课堂教学是不可重头再来的,具有不可重复性。做到课前充分准备,课上游刃有余,课后及时反思才是优秀教师求实、求真、求美之道。
三、典型性 教师选取的例题应该是当前学习的典型问题,具有一般性,是重要的“点”,能够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对当前常识的学习有巩固、提升、加深、拓宽等作用。 所谓典型性,就是要揭示学科的一般规律,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。包括学科的思想、方法、思考的切入点,思维的深刻性、广阔性、延展性,力求全面、透彻,同时一题多解,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。因此,在举例的时候必须具有典型性。举的这个“一”必须是个标准的墙角,否则学生的理解就会有偏差,可能认为墙角是圆的。
四、迁移性 多用归纳法与演绎法,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。比如保留“母题”的题干部分,改头换面,作相应其他条件的变化,即尝试“一题多变”的练习,是高效率的教学尝试,让学生自己编写相类似的习题,都是好的学习经历;包括减少题干的条件,变成开放性的问题,都是好的思维训练点;多用联想与对比,学会把相同、相似、相近的问题在一起比较,从认真分析一道题的来龙去脉入手,去解决一片题、解决一类题、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。 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。”举一反三就要由此及彼,由表及里,由点及线,由线到面,由面到体。“特殊—一般—再特殊—再一般”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,在教学中要学会合理运用,前面的过程是运用的归纳法,后面的过程运用的为演绎法,归纳可以温故知新,而演绎则能举一反三。感悟“以题带法,依法解题”的作用,先是教师引领下的归纳,体会从特殊到一般,后是学生自己的演绎,灵活运用,体会的是从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。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永远胜过交给一道题重要的多得多!老师要善于归纳总结,概括系统的全貌,学会站在高处,“一览众山小”,通过教学积累反思、网上查阅资料、参考书目中的“方法点拨”、“反思与总结”、“思路分析’等环节中获取灵感的有效渠道选取最典型的常识点。若教学中经常出现“举三反一”的现象,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设计、教学过程、教学效果了,那是事倍功半低效率的教学,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的!而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是大家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,并且持之以恒的,那才是事半功倍的高效率教学! 若想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,重在解决的过程,不只是关注结果;重在选题的质量,不在数量;重在本质,而非现象;重在思考方法,而非运算;重在领悟,不在死记硬背;重在常识背景,不在生搬硬套;重在第一烙印,不要过往云烟;重在反思总结,不要草草了结。 大家要的是教学高水平的表现,大家要的是高标准,大家要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,大家要的是高水平的教学状态!若要提高课堂效率,提高学生学习能力,实现以少胜多,充分挖掘成语“举一反三”的启示,才是教学取胜之道。
|
上一篇文章: |
下一篇文章: |
|
|
| |
|
推荐资讯 |
|
|
|
热门资讯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