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:把“育人”放在比“教书”更为重要的位置,把“教书育人”改变成“育人教书”。
教书育人原本表达的是将育人寓于教书中,育人引导教书,教书渗透育人并保证育人。这确实是再理想不过的教育情景。但是遗憾的是,现实中的教书育人已经被异化,“教书等于育人”、“教书取代育人”进而演变为“只教书,不育人”。育人只是学生处与班主任的责任,与其他教师毫不相干。现在要改写为“育人教书”,不是简单顺序的颠倒,实际上落实“德育为先”素质教育思想。德育为先理应让育人走在教书的前面。育人是整体,教书是局部,育人是方向,教书是践行。只有把“育人”的事情做好,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与学习观,才能为教好书开辟了道路。
教师参与管理只是育人的一个方面,包括现在的教师排班“一跟一”“一跟四”“副班主任”都是好的尝试。
学校中“育人”主要在“导”,主要指诱导、疏导、引导、辅导、引导。
诱导主要是积极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若大家老师能够把学生对学习的渴望程度、痴迷程度、全投入程度若像学生“玩游戏”那样的专注该有多好!
疏导主要是疏导学生的心理。经过老师的主动介入、积极干预、特殊影响,让学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,必胜信念、克服困难的勇气,抗挫折的能力,自主、自尊、自信、自强,成为心理健康的人。
引导就是老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,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。学生有困难时以你为可以信赖的大朋友,成为可以倾诉情绪的人,对你能敞开心扉,说心里话,这样,就能在他们成长的路上,老师就成为一位可以引路的人,影响的人,鼓励的人,示范的人。
辅导主要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常识性辅导答疑。
引导主要是在学习的习惯上、学习方法上、规范表达上、学习效率上,高考备考复习、方向、内容等方面,借助老师多年的执教积累与经验,进行有针对性的站高望远的引导。
大家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,本学科方面的辅导、引导的成分多了,对学生人生、人格、兴趣、心理、精神、信心、方法等方面关注是欠缺的,与同学交心式的平等的诱导、疏导、引导就更少了,不时还会有老师的先入为主的领导。
二、综合素质。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,包括七种意识和八种能力。
七种意识:社会公德意识,民主法制意识,社会责任意识,环境保护意识,团队合作意识,自我管理意识,关心社会意识。
八种能力:沟通协调能力,开拓创新能力,发散思维能力,审美能力,心理承受能力,适应环境能力,思维概括能力,自我评价能力。大家分校要不断的更新理念,丰富教学内涵,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,不仅完全教育教学的常规落实,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功夫,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,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既有竞争能力更有合作意识的人才。

三、教学民主与民主教学
老师把自己的姿态放的越低,相信对学生培养的就会越高。长期以来,老师一直是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权威,“先知先觉”的神仙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讲的是“师道尊严”,一直高高在上,一直掌握话语权,尤其在课堂上表现的更为明显,把学生看成是无知的,不喂就知道饿的小孩一样。大家要从精神上走下高于地面20公分的讲台,降低教师的姿态,做到师生平等,长期以来学生在老师面前,不是平等地站着,也不是坐着,可能是蹲着,甚至是趴在地上,直到看成是摇篮中的婴儿。从内心去敬重学生,去掉教师的心理优势、年龄优势、常识优势、为人处事优势等,把学生看成可以不断进步、可以精雕细琢的“小大人”,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,老师只是“闻道有先后”的引领者,是用人格、师德、学识、干劲等综合素质的引导、疏导、影响、熏陶。现在,大家的教师观念要与时俱进,不断更新,学生是有求知欲、活生生的生命体,不是无知的冥顽不化的顽童。教师从内心对学生油然而生的敬重与敬畏,放低作为教师的高傲与傲慢,将从学生内心深处赢得尊崇,越有知识且能把握好师生平等、民主,学生越是佩服,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,教学效果也越好。